意识具有可知性(意识不可以成为客体)

时间:2023-07-30 11:20:42 来源:互联网 编辑:陈育丰

万维钢的《你有你的计划,世界另有计划》专门用一节来讲了有关“意识”的问题。平时你有没有思考过和意识有关的问题呢?“意识”到底是什么?它究竟存在于哪里呢?人工智能发展下去,最终能具有意识么?意识是可有可无的生命算法么?一起来看看万老师怎么说吧。万老师也在文中结合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泰格马克的《生命3.0》,讲了学术界对“意识”的一些最新认识。

01 意识是一种主观的体验:红色是一种光信号的输入,而人会觉得喜庆或是警惕

说到和智能化机器的区别,一辆行驶在路面上的自动驾驶汽车,不断接受着路况信息,用自己的复杂算法,计算出下一步要如何行动,可以说它是智能的,但还是和你有很大的区别,因为它没有意识。它不会对你的上车表示真诚的欢迎,它只负责按照你输入的目的地,把你送到,任务完成。遇到红灯就停,也不会抱怨怎么红灯这么多,时间这么久,那个人又在随便穿马路了,前面那个车子怎么开得这么随意,总之不会有和你一样的路怒症。撞车了也不会觉得害怕和疼痛,它这一路就是在接受信息,进行计算,不带任何情绪,没心没肺地完成任务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但是,人就不一样了,如果驾驶遇到危险,不但知道要避开,还会产生“害怕”的感觉。要是前面红灯多了,就会产生“烦躁”的感觉。但是有科学家又说了,感情啊也都是算法,怎么算法一出,到处适用了?所以意识,就是主观体验。客观上,你冷静地做好计算,该怎么办就怎么办。可是我们却多了主观体验。这些体验并不是算法。哲学家就给出了很深的洞见:能不能找到一个最基本的东西,来说明“意识”的存在。

比如当你看到红色有什么感觉?是积极冲击力或者是鲜血,很多感觉不能用语言描述,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。但是,当计算机遇到红色时,就会处理成是一个光学信号的输入,按照红色的编码和色号输入信息了。但是当人看到一个颜色,就会产生感受,不会把它当成光学信号说出具体的参数。

还有测试物质的含量时,用到的分光光度计,是一种仪器,也是通过不同物质中官能团对不同波段的光有最大吸收,且吸收有线性关系,进而判断这种物质浓度的大小。所以机器感受到的都是光线的物理属性,只有人能够感受到光带来的情感属性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1929年,美国哲学家克拉伦斯·刘易斯提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概念,叫作“感质”,是意识的最基本单位。对人类而言,红色不仅仅是一个光学信号,还有感质。不光是颜色,同样的,品尝到的每一个味道,听到的每一个声音,都给了我们感质。

哲学家丹尼尔·丹内特说“感质”有四个特征:

第一,不可言传。比如我见到一种你没见过的红色,我没办法用语言向你描述看到这种红色是一种什么感觉。我可以给你打比方让你联想,我可以发给你准确的颜色编码让你想象,但是如果不亲自看一眼,你还是无法准确知道这个红色到底是什么感觉。我们描写感觉的语言都只是近似的提示而已。

第二,感质是内在的。因为感质是最基本的意识单元,我们总可以把周围环境因素都去掉,最后剩下的红色给我们的感觉才是感质。

第三,感质是私人的。我对红色是什么感觉,你对红色是什么感觉,咱俩的感觉能不能互相比较一下呢?没法比较,因为不可言传。

第四,可以直接意会。当你感受到一个感质的时候,你立即就知道你感受到了,不需要再有别的提醒。

假设现在有个色盲症患者,从来没见过彩色,他眼中的颜色都是各种各样的灰色。你向他描述了红色的性质,他烂熟于胸,他知道红色代表的各种文化含义,他甚至能从眼中一大堆灰色中准确找到红色,但是他就是不知道红色到底是什么感觉!直到他的色盲症治好了,他看到了红色,瞬间就明白了红色给他的感觉,根本都不需要你去告诉他,也用不到之前背诵的红色性质了。

02 意识就是你对外部世界、事情发展等做出的体验反应,并不是什么算法帮你计算出来的

意识是很主观的一种感质,可以通过训练,达到控制自己意识的状态。在心理治疗领域,有“意识疗法”,也被用来进行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。人们可以用意识疗法,更好地感知当下,感知生命,而不是一直陷于忧郁悲伤愤怒的负面情绪当中。

意识疗法,是一种积极的自我疗愈的方法,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,除了你之外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对你的生命负责。岁月在不经意间流逝的同时,也会给予你很多东西,至于是什么东西,全然取决于你自己,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,那么生命就会胡乱塞给你一些不想要的东西,如果你不知道要去什么地方,那么生命就会带着你如同浮萍般四处飘荡,去你不想去的境地,如果你敷衍生命,生命会还以颜色。所以你的意识是很重要的东西,而不是像生命科学家说的那样,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生命算法的呈现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因为意识是目前为止人和机器的一个本质区别。机器没有主观体验。意识给了我们“自我”,给了我们“活着”的感觉。

正因为人有意识,有这种主观的体验,才进而产生了人权问题,道德问题等等。如果意识不重要,那么囚禁虐待一个人,又有什么不对呢?他们的身体又没有受到什么严重伤害,过段时间就会一切如常,换一堆原子又是个正常的物质状态了。如果一个人就是一堆原子,罪犯做的不过就是临时限制了一下这堆原子的运动,又有什么不道德呢?但是,这种行为之所以是犯罪,因为,人不仅仅是一堆原子而已,而是有主观体验的个体——罪犯给这些人的个体造成了极大的痛苦。

泰格马克在《生命3.0》这本书里,把现在我们关于意识的问题分为四级。

第一级是“简单”的问题:大脑是怎么处理信息的?大脑的智能到底是怎么工作的?这些问题其实也很难,但毕竟似乎是可以用计算机原理解释的。

第二级是“比较难”的问题:一个有意识的系统和无意识的系统,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?

第三级是“更难”的问题:物理性质是怎么决定感质的呢?

第四级是“特别特别难”的问题:为什么宇宙里面居然有意识的存在?

我们知道,分拣快递包裹的机器人,虽然忙忙碌碌简简单单,但是非常非常高效。

为什么人不是这样的?我们为什么不能该吃吃该喝喝,啥事不往心里搁呢。

正是因为我们是人类啊!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03 意识可以帮你思考最重要的事,熟练之后就移交出去

《生命3.0》这本书里列举了一些研究结果。人的大部分思维、动作和行为都是无意识的,有意识的只占极少数。像是说,我们可以一边走路,一边吃东西,一边开车,一边和身边的朋友说话。对路况的判断、吃东西咬哪里、吞咽的过程……这些都趋向于自动化无意识,就好像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。

真正有意识的行为,大概就只有我们说出的话了吧,结果很多话你也是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了。

科学家研究:人的大脑每秒钟接收1000万比特的信息,而人能有意识地处理的信息大概只有10~50比特。绝大部分信息被我们自动处理,甚至忽略掉了。

不熟练的事,开始的时候,必须有意识地做,一旦熟练了,就可以将其转变成自动化、无意识的行为了。

比如,我们刚学开车的时候,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,眼睛目不转睛盯着前方,根本不敢移开,等到开熟练了就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想别的,有时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开过来的。所以人的意识似乎只是在思考着对你来说此刻最重要的事情,而机械化熟练的操作就用不到它了,也算是在帮助你节省脑力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泰格马克说:

不是宇宙给了生命意义,而是我们这些有意识的生命给了这个宇宙意义。

万老师对我们说:

人类文明最坏的结局,就是要么人类灭亡,要么被没有意识的僵尸AI取代——留下一个空洞的、毫无意义的宇宙。

但是,正是有了意识,这个世界才有了善恶好坏,有了人生的失落与幸福,有了生命的意义。